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几天,朱老庄镇党委政府精心筹划,豫剧名家名段、广场舞和以秧歌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展演等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在元宵节期间为群众呈上一台台文化大餐。
豫剧专场——文化惠民政府买单
2月11日上午10时许,朱老庄中心社区内1号、2号回迁楼上悬挂着“元宵佳节,迁新居,展笑颜,春风沐雨话党恩”、“ 恰逢盛世、加油干、创佳绩、共创和谐新家园”的红色竖幅,在暖暖春日的映衬下,很是醒目。舞台上,度假区梨园豫剧团的演员们正在为群众上演豫剧传统剧目《朝阳沟》选段,饰演银环一角的李春元老师以优美的动作和纯正的唱腔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
年近八旬的田庄村村民李柏岩老人,曾经在朱老庄公社豫剧团工作,一边观看演出,一边和他同来的村民议论,“这唱腔就是大剧团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有功底。听说明后两天还有演出呢,这回可以过把戏瘾啦。”2013年以来,朱老庄镇政府根据群众需求,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先后邀请聊城市豫剧团、聊城市京剧团、聊城市杂技团和凤凰湖豫剧团等专业团体,为全镇群众烹制了一道道节日戏曲大餐。深受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桥头汇演——群众自发娱乐凸显
下午2点整,观堂社区的腰鼓队、大吴村的秧歌队以及这两个村的广场舞队伍在聊阳路东侧的广场上拉开了“战事”。这边观堂社区的腰鼓刚刚整齐收官,大吴村的秧歌又款款袭来,两家这边还没分出胜负。阳谷县郭屯乡姜邢村的广场舞队伍也穿上火红的队服赶来了,一曲《张灯结彩》过后,观堂社区、大吴村的广场舞队也不甘示弱,分别跳起了《火火的姑娘》、《欢乐中国年》,搏得了在场群众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朱老庄镇高度重视群众文体工作的发展,2015年为59个行政村配备了移动拉杆音响,与此同时,组织广场舞爱好者近100人参加市、区广场舞和健身操培训,截至目前,朱老庄镇已培植广场舞队伍24支,秧歌队伍5支,少年高跷队1支,舞狮队2支。以上队伍在积极参加聊城市、度假区组织的比赛的同时,还先后在朱老庄镇驻地、田海村、辛十李村自发组织广场舞联谊交流活动3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极大增强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主动性和自发性,逐渐营造出上级倡导,群众主导的基层文化活动格局。
少年高跷队——民俗文化传承有力
无独有偶,2月11日下午2点,五乡杜村的中心街和朱老庄中心社区、观堂大桥一样热闹。五乡杜村的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已开展了近20年,从原来的扭秧歌,敲腰鼓,到现在的威风锣鼓开场,新秧歌、广场舞、柔力球、健身操粉墨登场,五乡杜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在羽翼丰满,自我突破的同时,将传统秧歌融于广场舞,并在周围村庄推广,深挖传统秧歌、舞狮和高跷技巧,使得赵楼村少年高跷队在今年的计生宣传活动中暂露头角。
赵楼村少年秧歌队由赵楼村村民赵学宽于2015年初组建,现有队员10名,最小的孩子8岁,最大的孩子也只有11岁。两年的高跷经历,他们比同龄孩子更多、更真切的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像赵楼的高跷队一样,赵楼、许堂、小徐村的广场舞队伍也都是在五乡杜夕阳红秧歌锣鼓队的影响下逐渐成立起来的。杜桂花是夕阳红秧歌锣鼓队的组织者,她有这样一句话经常会挂在嘴边:“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能够帮到姐妹们,这也算我为朱老庄文化大花园里增加了一抹颜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